返回栏目
首页社会 • 正文

山西5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

发布时间:    编辑:一然

  山西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,5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

  汾河这样重现清流

  本报记者 邱超奕 苏 超

 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

 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,境内黄河流域面积9.7万平方公里,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2.2%,占全省面积的61.9%,被誉为“华北水塔”。作为母亲河,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、黄河第二大支流。

  过去,汾河曾因污水直排、过度开发,导致水体污染严重,甚至出现断流。如今,汾河之水清如许,沧桑巨变怎样实现?记者日前跟随“中华环保世纪行2020年宣传活动”采访团走进山西,沿着汾河上中下游,探究当地如何治水,使汾河重现清流。

  涵养水源、引黄入汾,让水量丰起来

  从太原市出发,驱车往北3小时,扎进吕梁山北端,就到了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脚下的东寨镇雷鸣寺泉,这里是蜿蜒713公里的汾河源头。

  “30年前,风景可没这么美。”宁武县东寨镇人大主席杨超军回忆,当地矿产丰富,以采煤为主;矿挖得多了,水就少了,过去一到春季水量尤其少。就在这汾河源头地区,最多时开了5家煤矿,村民在山坡开垦种地,也加剧了水土流失。

  近年来,当地不断加强水源地保护,关闭了全部煤矿,并通过修建淤地坝、退耕还林、机修梯田、组织村民搬迁等举措减少人为破坏。“过去30年,县里共建设淤地坝20座,修梯田5万亩,栽植水保林32.4万亩,年均减少输沙146.5万吨。”县治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建明介绍。

  雷鸣寺泉往南60多公里,是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。当地工作人员观察到,这里的水量丰起来了。“黄土高原山多沟深,降雨量本来就小,汾河水流量最低时只有2.52立方米每秒。随着近几年生态投资力度加大,上游湿地生态逐步恢复,加上引水工程,去年水流量达到26立方米每秒,今年又增加到29.8立方米每秒。”忻州市静乐县水利局局长吴星亮感慨,变化非常明显。

  湿地具有补充地下水、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。“我们通过退耕还湿,已恢复湿地植被2000亩,并在汾河沿岸种植油松、云杉、柳树等水源涵养林和生态林,减缓降水流失速度,目前已有2万多亩,这都有利于丰富水量。”山西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主任徐文玉说。

  从整体看,山西省按照“两山七河一流域”总体布局,大力推进包括汾河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修复,多措并举让水量丰起来。一方面,5年累计造林2200多万亩,向黄河年输沙量由上世纪末的1.2亿吨减少到1700万吨,2019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18%,以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地下水位持续回升;另一方面,通过万家寨引黄工程等实施汾河生态补水,2017年以来累计调引黄河水11.46亿立方米,有效改善汾河水量。

  截污净化、严密监测,让水质好起来

  作为省会城市,又位居汾河中游,太原市的水污染问题曾广受关注。

  2010年以前,仍有关于太原市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的报道。那时,全市每天排放约64万吨生活污水,只有六成能被处理,剩下的不少直排进汾河中;直到2018年,汾河太原段水质仍为重度污染,市里一些河流变成了臭水沟,污水横流、臭气熏天。

  “现在全市日常污水排放量约110万吨,我们7个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就有125万吨,实现了生活污水的全收集、全处理,以前直排进汾河的生活污水都通过管道进入污水厂,达标后才排放。”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局长张建伟说,经过全市共同努力,水污染防治打了一场“翻身仗”,6月份汾河流域太原段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,温南社国考断面水质明显改善,提升到Ⅲ—Ⅳ类。

  温南社国考断面在今年4月还出现过超标,水质为何能如此快速改善?这背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

  “为了不再往汾河直接排污,我们一天也不愿耽搁。”站在太原的汾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现场,张建伟感慨万千。今年年初,太原的污水处理能力还稍有缺口,为了抓紧建成具有20万吨处理能力的一期二步工程,省市多个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,加班加点,1500人用150天完成了建设,较计划工期缩短13个月,补齐了污水处理能力的最后一块短板。“5月15日,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步进水调试;第二天下午,温南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!”

  “看,这片生物池收集来的是黑乎乎、臭烘烘的生活污水,池底有先进的MBR膜(膜生物反应器)处理技术,最后出来的水主要指标能达到地表Ⅳ类水质。”作为工程建设方,重庆康达环保产业(集团)有限公司建造中心副总经理郑学彬领着记者走到出水口,只见水体清澈见底,早已不是浑浊冒泡的脏水。“这水可以直接养鱼。”他骄傲地说。

  汾河中游的晋中市灵石县,同样织起了完备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网络。市生态环境局灵石分局局长李建富介绍,县里实现了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,64个村户户接通管网,集中处理污水,出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。

  走进灵石县第二污水处理厂,几乎闻不到异味,看着一排排绿道和一栋栋黄色小楼,倒更像是个花园小区。“这是粗格栅机,用来过滤洗菜水、冲厕水中2厘米以上的残渣,这台细格栅机则用于过滤2毫米以上的污染物,而生化池中添加的活性污泥,可以分解更细微的有机物。”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介绍,这里每天有2卡车污泥送往垃圾焚烧厂,同时有8000吨清水汇入汾河支流静升河。

  9月25日,记者来到运城市万荣县庙前村,这是汾河进入黄河的最后关口。登上观景台极目远眺,此处汾河水面开阔,湿地水草丰茂,一片片芦苇随风飘摇。“过去这里水质不好,很浑黄,这几年下游治理力度大,还通过湿地来净化水质。”运城市发改委主任潘志孝说,多位人大代表持续推动黄河、汾河生态保护,当地正在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示范区,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流域生态修复。

  在万荣县庙前村国考断面生态环境监测站,3张水质对比数据图清晰反映出3年来的水质变化——“今年前8月,COD(化学需氧量)、氨氮、总磷3项污染指标的数值明显下降,指标波动也比往年小很多。”运城市水务局局长靳虎刚说,这里的自动监测站能对多项指标实时监测,直接上传省厅,提高了各级监督整治效能。

  从全省看,各地已建成135座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,实现全流域跨县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全覆盖。今年前8月,全省5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,基本实现“水质好起来”。

  扮靓环境、造福全民,让风光美起来

  山西民歌《人说山西好风光》里曾传唱:“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,你看那汾河的水呀,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……”当走在太原市汾河三期治理工程现场,看着宽阔的汾河水波光粼粼,两岸绿草茵茵,天上的大雁和水上的舟艇轻轻划过,你一定会感叹,歌里的好风光正在眼前。

  “别看现在水清河宽,但过去一段时期,这里要么是条小溪流,要么有河无水,干枯的河道旁还堆着渣土、垃圾。”作为全国人大代表,同时也是生长在汾河边的太原市民,李桂琴对这里的变化感到十分欣慰,“汾河流水哗啦啦,如今终于再现了。”

  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治明介绍,实际上从1998年开始,山西太原段的汾河治理工程就一直处于进行时,从一期、二期到三期,正在开展四期,“22年来,真是一期接着一期干,一段接着一段治。”

  “去年6月完成的三期工程长12.5公里,主要任务是河道整治、生态恢复,兼顾城市防洪、蓄水美化,为城市搭建景观平台。”太原市汾河景区管委会主任张平国说,该区段水域加深至4—7米,新增水面面积360万平方米,绿地面积约175万平方米,景观设计更加现代、美观。

  “10年前,这附近还有荒地,几乎没人来。现在有了宽敞的绿地,还有塑胶跑道,停车场免费开放,人人都能欣赏美景。”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进说,这里成了市民游玩、锻炼、放风筝的好去处。

  在汾河流域的农村地区,更多地方还将生态治理修复和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,以实际行动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
  靠着汾河发源地的好山好水,宁武县东寨镇石窑沟村农民王贵拴脱了贫。“从前上山种地,收入只够糊口,后来退耕还林,景区游客多了,我就开起农家乐,去年就赚了2万元。”

  同样在汾河流域上游的静乐县丰润镇庆鲁沟,通过造林合作社吸纳贫困户造林,将8个村的荒山全部绿化,造林1.3万亩,带动154户贫困户实现增收。“风光美起来了,日子也会富起来!”当地贫困户王俊瑞说。

  近年来,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的焦化厂、洗煤厂关停了,倒是多种了57万亩树,黑鹳、金雕、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来这里安家。公园聘请了30多名贫困户来当湿地巡护员,每年工资1万元,帮助他们脱贫。

  家住湿地公园附近的村民李全全就当上了巡护员。除了这份工资,他退耕还林的10多亩地也变成了经济林,遍植沙棘、杏树、核桃。“明年挂果的收益都归我们,收入还会再增长!”身后汾河轻快的水声和他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。

  目前,通过生态扶贫等综合举措,山西省黄河流域内的45个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,全面小康即将如期实现。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0年10月10日 07 版)

    相关文章Related

    返回栏目>>

    移动版   |   电脑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