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栏目
首页三农 • 正文

北京举办首届小麦收获节 老知青大学生挥镰话今昔

发布时间:    编辑:admin

昨天,北京市小麦收获节在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小塘村举行,5000亩小麦高产示范田邀请市民开镰收割。记者 李继辉摄

“40年了。”昨天(20日)早晨,当57岁的纪燕渠走下大客车,看见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小塘村连片的金黄麦田时,嘴里就一直在念叨这句话。她这个老知青已经阔别田地将近40年了。昨天,本市举办了首届小麦收获节,邀请市民来到田间亲手割麦。于是,十几位像纪燕渠这样的老知青,还有一群蜜罐里长大的“80后”大学生,有了这次田地里并肩协作,述说各自土地情结的机会。

“我十五岁就下乡了,那时候最怕看见这连片的麦田,累啊!”纪燕渠嘴上说着,手里的活却没停下来。压压草帽猫下腰,用胳膊夹住一簇麦子,紧握锃亮的镰刀朝根部划去,麦子齐刷刷砍断……不一会儿,纪燕渠身后便摞起半米来高的麦穗。旁边,张荣生、赵芳几个结伴而来的插队老姐妹,先后直起身捶了捶腰,“燕子歇会吧,这不是当年啦!”

“要是当年,我这会儿早割完一大摞了!”纪燕渠擦着脸上的汗珠,给记者比划着。

这边老姐妹们的“忆苦思甜”也引来了几位穿着入时的年轻人。于是,滚着金色麦浪的田地里,老少相扶,有说有笑,并肩收割。“我小时候就常听父母说起他们插队的故事,那时候觉得很好奇;现在上了大学,我喜欢起海子的诗,‘麦浪——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’……”刚刚20岁出头的赵振,说着在田地中央挺直腰板、张开臂膀大声朗诵起来。正在念生物工程的他,梦想着有一天能杂交出自己的“超级高麦”。

梦想着在麦浪这张天堂的桌子上大做文章的年轻人不只赵振一个。本市农业科技研究机构的实验室里,已有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身影。一项又一项新诞生的既高产又节约资源的农业成果,让首都农业更上一层楼。如今,本市已开始推广“京冬17”等节水、高产的小麦品种,而且3年内会将京郊旧有的小麦品种全部更新。

“当年我们流汗是在田间地头,现在他们年轻人流汗是在实验室里。比不了啊!”纪燕渠拍拍赵振的肩膀说。两代人相视一笑,有如骄阳般灿烂。(记者 巩峥)

    相关文章Related

    返回栏目>>

    移动版   |   电脑版